親愛的讀者們,盂蘭盆節,這個承載著深厚歷史與宗教意義的節日,不僅是對祖先的敬意,更是對生命的深刻思考。它源于印度佛教,流傳至我國,又傳播至鄰國日本,成為跨越國界的傳統祭祀節日。在這個特殊的農歷七月十五日,讓我們共同參與盂蘭盆法會,紀念祖先,感恩生命,共同傳承這份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中華大地的傳統文化中,盂蘭盆節是一個承載著深厚歷史與宗教意義的節日,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遙遠的古代,與一則感天動地的傳說密切相關。
盂蘭盆(Ullambana)這一名稱,源自梵語,意為“烏藍婆拏”,在佛教經典《佛說盂蘭盆經》中,詳細記載了這一節日的由來。
盂蘭盆節并非僅僅屬于中國,而是源于古代印度佛教,后流傳至我國民間,再逐漸傳播至鄰國日本,成為了一個跨越國界的傳統祭祀節日,從佛教的角度來看,這一節日的法會緣起,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盂蘭盆會是漢語系佛教地區根據該經文舉行的超度歷代宗親的法會,所謂盂蘭盆,據唐代高僧宗密在《佛說盂蘭盆經疏》中的解釋,盂蘭是西域之語,意為“倒懸”;盆則是東夏之音,指的是盛食供僧的器皿。
盂蘭盆節不僅是華夏的節日,日本盂蘭盆節也不過是其文化傳承的孑遺,盂蘭盆節在飛鳥時代傳入日本,如今已成為日本僅次于元旦的盛大節日。
每年的農歷七月十五日,是盂蘭盆節,也被稱為“盂蘭盆會”或“中元節”,在這一天,佛教徒會舉行“盂蘭盆法會”,供奉佛祖和僧人,以濟度六道苦難,并報答父母長養慈愛之恩。
盂蘭盆節的傳說,源于我國古代的佛教故事,相傳,在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亡者會回到陽間探望親人,作為后代的我們,無論家中狀況如何,都應當進行供奉。
盂蘭盆節原本是來自印度的宗教節日,傳入我國后,經過演變,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節日,它承載著人們對祖先的敬意,以及對生命的深刻思考。
盂蘭盆節是佛教的節日,在梵文中,“盂蘭”是倒懸的意思,指的是在地獄中受苦的鬼魂,盂蘭盆節定在每年的七月十五,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中元節。
盂蘭盆會是指根據《佛說盂蘭盆經》于每年農歷七月十五日舉行的佛教儀式。《佛說盂蘭盆經》的經題解釋有兩種說法:一說“盂蘭”是梵音,義為倒懸;“盆”是華言,指盛食供僧的器皿。
盂蘭,譯作“倒懸”,盆是指供品的盛器,“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盂蘭盆會又稱盆會,是梵語avalambana(倒懸)的轉訛語,比喻亡者之苦,有如倒懸,痛苦之極。
盂蘭盆節的由來,與一則感人至深的傳說——目連救母的故事密切相關。
據《佛說盂蘭盆經》記載,目連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他的母親因生前作惡,死后被打入地獄,受盡折磨,目連為了救出母親,便向佛陀請教解脫之道。
佛陀告訴目連,在農歷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盂蘭盆法會,可以超度亡魂,救拔苦難,目連按照佛陀的教誨,在七月十五這一天,舉行盛大的法會,最終成功救出了母親。
時間上,盂蘭盆節通常在農歷7月12日至7月18日之間,即西歷的8月7日至8月13日,這一節日,源于《盂蘭盆經》中目連救母的典故,成為了佛教徒超度歷代宗親的重要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