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們,今天我們一同穿越了古人的智慧,領略了農歷中“孟”、“仲”、“季”的深邃詩意。從仲春的生機到仲夏的熾熱,再到仲秋的團圓與仲冬的寒冷,每個時節都承載著獨特的韻味和文化內涵。讓我們一起珍惜這些傳統節氣的美好,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國的傳統農歷中,時間的劃分充滿了詩意與哲理,每個季節都被細分為三個階段,分別是“孟”、“仲”、“季”,它們分別代表著開始、中間和結束,這種劃分方式,不僅體現了古人對自然規律的深刻理解,更賦予了每個時令階段獨特的韻味。
“仲春”,即春季的第二個月,對應農歷二月,大地回春,萬物復蘇,生機勃勃,古人常用“紅紫遭時得志難”來形容仲春時節的美麗,正如宋代詩人曾豐在《仲春既晴復雨》中所描繪的那樣,東君無力破天慳,紅紫遭時得志難,生動地展現了仲春時節的變幻莫測。
“仲夏”,指的是夏天的第二個月,即農歷五月,在這個時節,陽光燦爛,萬物生長旺盛,仲夏的出處可以追溯到《周禮·春官·仲夏》一書,仲夏”指的是夏季的中間時期,古人認為,仲夏時節,斗指正南,后天八卦離卦,萬物至此皆盛。
“仲秋”,即秋季的第二個月,對應農歷八月,在這個時節,天高氣爽,金風送爽,秋意漸濃,古人常以“月圓人團圓”來形容仲秋的美景,表達了對家人的思念之情。
“仲冬”,也稱中冬,指的是冬季的第二個月,即農歷十一月,在這個時節,天氣寒冷,萬物凋零,古人常用“寒風起,白露降”來形容仲冬的氣候特點。
讓我們深入探討一下立春、雨水、驚蟄、春分等節氣。
立春,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標志著春天的開始,這一天,萬物復蘇,生機勃勃,雨水,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表示氣候逐漸回暖,驚蟄,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三個節氣,春雷開始轟鳴,氣溫升高,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春分,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四個節氣,標志著晝夜平分。
在了解了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時令階段后,我們再來談談“孟夏”、“仲夏”、“季夏”分別指哪幾個月份。
孟夏,即農歷四月份,仲夏,即農歷五月份,季夏,即農歷六月份,孟秋,即農歷七月份,仲秋,即農歷八月份,季秋,即農歷九月份,孟冬,即農歷十月份,仲冬,即農歷冬月份,季冬,即農歷臘月份。
在天文歷法的四季中,每季均分為孟、仲、季三個階段,如正月稱為盂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四月為孟夏,五月為仲夏,六月為季夏,七月為孟秋,八月為仲秋,九月為季秋,十月為孟冬,十一月為仲冬,十二月為季冬。
“仲夏”在古代時令中是指農歷五月份,古語中有“仲”即為第二的意思,而仲夏就是指夏天的第二個月,是指陰歷(即農歷)五月份。
“仲夏”、“季夏”、“暮夏”、“晚夏”、“杪夏”是否都表示農歷六月呢?
答案是否定的,仲夏是指夏天的第二個月,即農歷五月份,而季夏、暮夏、晚夏、杪夏都意為夏季的最后一個月,即農歷六月。
夏天的時段按照來臨的順序分為孟夏、仲夏和季夏,因此六月又叫季夏,代表同樣意義的別稱還有暮夏、晚夏、杪夏,杪本來是指樹梢,后來借指季節、歲時的尾端。
仲春、仲夏、仲秋、仲冬等時令階段,以及孟夏、仲夏、季夏等月份,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審美價值,了解這些時令之美,有助于我們更好地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