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香,這一品種的名字可謂家喻戶曉。接下來,讓我們一同探尋稻花香品種的背后故事及其發現者。
稻花香品種的發現者與育種人是田永太先生,他來自黑龍江省五常市龍鳳山鎮。他在農業領域有著深厚的造詣與貢獻。
讓我們回到1969年那個秋天的故事。在龍鳳山鎮五一村,田永太發現了517品種,并勇敢地種下了7行稻子。這看似平凡的舉動,卻為后來的稻花香品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時間的沉淀與田永太先生的辛勤耕耘,這7行稻子在接下來的幾年里不斷繁衍壯大。從1970年的24公斤稻種,到1971年的2500公斤,這一品種的潛力逐漸顯現。
田永太先生將這由7個稻穗培育出的稻種命名為“517”,寓意著其獨特的品質與潛力。
時間來到1993年,田永太培育出了名為938的品種,也被稱為五優稻1號。這是繼517之后又一大突破。這個數字“7”似乎在田永太的育種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為后續的新品種命名帶來了靈感。
緊隨其后的是1999年培育出的稻花香2號(也被稱為五優稻4號)。這一品種的成熟期稍晚,需要大約135~140天的時間,但其產量雖低卻經濟效益高,深受農民喜愛。
田永太先生曾這樣描述這一品種:“這種米太香了,連葉子和稻花都是香的,它遺傳了938的全部優質基因。”這也正是稻花香名字的由來。在五常市的廣闊農田中,有超過200多萬畝的土地種植著這種美味的稻米。
稻花香2號的特點在于其主莖高達15片葉,米粒細長且具有清香味。它不僅在田間種植時能聞到清香,而且其品質更是聞名全國。盡管其抗倒伏能力稍差,但作為五常大米的主打品種,其品質與口感無可挑剔。
從育種的角度來看,稻花香2號是雜交稻“五優稻1號”的變異株系選育而成,而其原代號正是稻花香2號。這一品種的生育期適中,需≥10℃活動積溫約2850℃,是中晚熟的優質品種。
稻花香二號不僅僅是我國優質的稻種之一,更是一款美味的大米。盛產于東北黑龍江省的五常市,以其獨特的生長環境、優質的土壤和清澈的水質為這一品種提供了得天獨厚的生長條件。
這種大米的營養價值極高,其各項營養指標均出類拔萃,曾榮獲黑龍江國際稻米節評比金獎。它的顆粒飽滿、色澤光亮、香軟糯滑的口感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除了五常大米外,我國還有許多其他好吃的大米。如產自依蘭的大米,得益于純凈風土的滋養,米的顆粒飽滿、質地堅硬,熟后香氣撲鼻、口感更佳;又如火山巖石板土上生長的大米,因其吸收了豐富的礦物質和微量元素而更具營養價值;還有長粒香大米等也是口感與營養俱佳的優質大米。
稻花香系列大米以其獨特的品質與口感成為了五常大米的代表。無論是五常大米還是其他地區的美味大米,都是中華飲食文化中的瑰寶。希望大家在品味美食的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