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這句詩,不僅展現了李賀豪邁的愛國情懷,更激勵著無數志士仁人為國家奮斗。在這首《南園十三首·其五》中,詩人借古諷今,以激昂的語氣呼喚英勇的男兒,放下書卷,拿起武器,為國家統一、民族復興而戰。讓我們一同銘記這份豪情壯志,傳承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
【作者】李賀 【朝代】唐
在浩瀚的唐詩長河中,李賀的《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豪情壯志的光芒,這句詩以其激昂的語氣和深刻的內涵,激勵著無數志士仁人,這句詩的前一句究竟是什么呢?讓我們一同探尋這背后的故事。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這句詩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其五》,詩中的“吳鉤”指的是吳地出產的彎形刀,這里泛指寶刀,象征著英勇和力量,而“關山五十州”則是指當時被藩鎮所占據的州縣,反映了國家分裂、疆土淪喪的嚴峻現實。
這首詩不僅表達了詩人對英勇豪邁的男子漢形象的贊美,更鼓勵他們以劍為武器,去收復失地,恢復國家的統一,這句詩的前一句究竟是什么呢?
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其五》原文如下: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由此可見,這句詩的前一句是“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這句話意味著詩人希望那些胸懷壯志的男子漢,能夠暫時放下書生的身份,投身戰場,為國家建功立業,在這句話中,詩人既表達了對英雄的贊美,也流露出對自身命運的無奈和感慨。
李賀(約公元791年-約817年),字長吉,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陽宜陽縣)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稱李昌谷,是唐宗室鄭王李亮后裔,李賀的詩作以其奇異的想象、深沉的情感和獨特的藝術風格而著稱,被譽為“詩鬼”。《南園十三首·其五》創作于元和八年(813),時年李賀二十四歲,這一年春天,因病辭官回到家鄉。
1、這首詩抒寫欲投筆從戎而建功立業的壯志豪情,其中也發泄了仕進不得、懷才不遇的憤懣,全詩的調子是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南園》十三首大概作于元和八年(813)作者二十四歲時,李賀在這年的春天因病辭官回到家鄉。
2、《南園十三首·其五》注釋:⑴吳鉤:吳地出產的彎形的刀,此處指寶刀。 ⑵凌煙閣:唐太宗為表彰功臣而建的殿閣,上有秦瓊等二十四人的像。《南園十三首·其五》賞析:這首詩由兩個設問句組成,頓挫激越,而又直抒胸臆,把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都淋漓酣暢地表達出來了。
3、這是一首描摹南園景色、慨嘆春暮花落的小詩,前兩句寫花開,春回大地,南園百花競放,艷麗多姿,首句的“花枝”指木本花卉,“草蔓”指草本花卉,“花枝草蔓”概括了園內所有的花,花枝”高昂,“草蔓”低垂,一者剛勁,一者柔婉,參差錯落,姿態萬千,李賀寫詩構思精巧,包孕密致,于此可見一斑。
4、出自唐代李賀《南園十三首·其五》,原文為: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的意思是:男子漢大丈夫為什么不腰帶武器去收取關塞山河五十州呢?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名篇《南園十三首》,詩句含義:這句詩飽含著對英勇豪邁的男子漢形象的贊美,鼓勵他們以劍為武器,去收復失地,恢復國家的統一。
這句話的意思是:男子漢應該佩戴武器,保家衛國,去收復失地,匡扶正義,詳細解釋:背景解讀:這句話出自唐朝詩人所寫,反映了當時的一種壯志情懷。“吳鉤”是一種武器,代表著男子漢的勇敢和決心;“關山五十州”則可能指的是失地或者需要捍衛的疆土。
唐代詩人李賀的詩句“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生動表達了其急切的救國心愿,元和年間,黃河南北50余州為藩鎮割據地區,國家分裂,國勢衰危,詩人面對此情此景,心中焦慮,渴望收復失地。
“收取關山五十州”的意思是男子漢大丈夫應該帶上武器,去收復被藩鎮割據的關山五十州,以下是關于這句話的詳細解釋:出處:這句話出自唐代詩人李賀的《南園十三首·其五》,全詩為“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1、李賀通過這首詩,借詞義表達了他的愛國熱情和激勵他人愛國的愿望,詩中并沒有真實的歷史人物去“收取關山五十州”。“南園十三首(其五)”的作者正是唐代著名詩人李賀,這首詩以其雄渾的氣勢和豪邁的情懷,展現了詩人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和對自己未能施展抱負的感慨。
2、這是李賀借詞義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和激勵別人愛國,并沒有真實的歷史人物去收關山五十州,南園十三首(其五),作者李賀,全詩: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3、你好LZ 這是李賀借詞義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和激勵別人愛國,并沒有真實的歷史人物去收關山五十州,關山五十州:指當時藩鎮割據、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