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外觀上看,丹霞地貌呈紅色的的景觀。而喀斯特地貌呈白色的景觀!發育的母質不一樣,丹霞地貌發育在紅色的沙礫巖上所以呈現紅色,而喀斯特地貌發育在石灰巖上所以呈現白色。
2、丹霞地貌和喀斯特地貌在外觀、發育母質和分布地區上都有明顯的區別。兩者區別 外觀:丹霞地貌的景觀呈紅色,而喀斯特地貌的景觀則呈白色。
3、首先,三者的相同點都是受外力侵蝕而成。雅丹地貌是風侵蝕,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貌是水侵蝕,但喀斯特地貌是在石灰巖地區才能形成,而丹霞地貌在沉積巖地區形成較多。
4、區別:多發育于干燥地區,為風力侵蝕形成,外貌多是下小上大,外表型如蘑菇(風蝕蘑菇)定義: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蝕力的水對可溶性巖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態的總稱,又稱巖溶地貌。
喀斯特地貌,是由于石灰巖廣布地區長期受流水侵蝕而形成的典型地貌。考點:本題考查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點評:本題屬基礎知識題目,難度較小。喀斯特地貌是石灰巖長期在流水侵蝕、溶蝕作用下形成的。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巖石地區,可溶性巖石主要有碳酸鹽類巖石、硫酸鹽類巖石。如石灰巖、白云巖等。考點:本題主要考查巖石的可溶性。
喀斯特地貌出現在沉積巖中,主要是石灰巖和白云巖。它們在流水的侵蝕和化學溶蝕作用下,形成千姿百態的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地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可溶性巖石地區。可溶性巖石有3類:①碳酸鹽類巖石(石灰巖、白云巖、泥灰巖等)。②硫酸鹽類巖石(石膏、硬石膏和芒硝)。③鹵鹽類巖石(鉀、鈉、鎂鹽巖石等)。從成因看屬于沉積巖。
巖漿巖,喀斯特地貌對應的巖石類型是沉積巖(大理巖),干潔空氣的主要成分是N2和O2,晝夜交替的周期是24小時,不屬于典型黃土地貌的是C. 峁。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
2、地表水沿灰巖內的節理面或裂隙面等發生溶蝕,形成溶溝(或溶槽),原先成層分布的石灰巖被溶溝分開成石柱或石筍。地表水沿灰巖裂縫向下滲流和溶蝕,超過100米深后形成落水洞。
3、喀斯特地貌并非由一氧化碳形成,而是由石灰巖和水的化學反應形成**。石灰巖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鈣(CaCO3)。當石灰巖遇到水和二氧化碳(CO2)時,會發生化學反應,生成碳酸氫鈣(Ca(HCO3)2)。
4、上述過程只是一種理想過程,僅見于廣西賓陽縣黎塘鎮和貴港市一帶。
5、喀斯特地形的形成是石灰巖地區地下水長期溶蝕的結果。
6、喀斯特地貌是由流水溶蝕形成的。喀斯特地貌的形成過程是地下水與地表水對可溶性巖石溶蝕與沉淀,侵蝕與沉積,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積等作用形成的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