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今天我們與蘇軾一同踏入了嶺南的春色畫卷,感受那“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曠達情懷。蘇軾以其獨特的人生經歷和藝術才華,為我們留下了《惠州一絕》這樣的千古絕唱。他的詩詞不僅是文學瑰寶,更是一面映照生活的鏡子。讓我們一起品味蘇軾的詩意人生,感受那穿越千年的文學魅力。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句詩,流傳千古,令人回味無窮,它出自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蘇軾之筆,這首詩名為《惠州一絕》,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其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均成就非凡。
在《惠州一絕》中,蘇軾以羅浮山為背景,描繪了一幅嶺南風光圖,表達了自己對嶺南風物的喜愛和對人生的曠達情懷,下面,讓我們一同走進這首詩的世界,感受蘇軾那顆熱愛生活、積極向上之心。
原文如下: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譯文:
羅浮山下四季如春,枇杷和楊梅接連不斷更新。
每天吃上三百顆荔枝,愿意永遠留在嶺南。
在這首詩中,蘇軾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將嶺南的四季如春與北方的嚴寒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嶺南風物的獨特魅力,他還通過“日啖荔枝三百顆”這一夸張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自己對荔枝的喜愛之情。
為何蘇軾會寫下這樣一首詩呢?這還得從他的生平說起。
蘇軾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公元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他的一生充滿坎坷,歷經仕途起伏,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在黃州期間,他創作了大量詩詞,其中不乏千古絕唱。
宋哲宗紹圣元年(1094年),蘇軾被貶為嶺南惠州(今屬廣東)知州,他已年過五十,仕途失意,內心充滿了矛盾和掙扎,他渴望遠離塵囂,追求內心的寧靜;他又無法割舍對國家和人民的憂慮。
在惠州,蘇軾接觸到了嶺南的風土人情,感受到了嶺南人民的熱情好客,他開始學會欣賞嶺南的山水之美,對這里的荔枝更是情有獨鐘,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他創作了《惠州一絕》這首詩。
在這首詩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句詩,道出了蘇軾內心的矛盾與抉擇,他既想遠離塵囂,又不愿放棄對國家和人民的關懷,這種矛盾心理,使得他在嶺南度過了短暫的時光,最終又回到了京城。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句詩,不僅表達了蘇軾對嶺南風物的喜愛,更反映了他內心深處那種矛盾與掙扎,這首詩,成為了蘇軾詩詞中的經典之作,流傳至今,仍令人贊嘆不已。
《惠州一絕》
蘇軾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這首詩,以羅浮山為背景,描繪了嶺南風光,表達了蘇軾對嶺南風物的喜愛,詩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一句,更是成為了千古絕唱。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這句詩,是北宋詩人蘇軾的名句,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代宗師,他的詩詞、散文、書法、繪畫均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文學巨匠”。
這句詩出自蘇軾的《惠州一絕》,表達了詩人對嶺南風物的喜愛和對人生的曠達情懷,在這首詩中,蘇軾巧妙地運用了對比手法,將嶺南的四季如春與北方的嚴寒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嶺南風物的獨特魅力,他還通過“日啖荔枝三百顆”這一夸張的修辭手法,表達了自己對荔枝的喜愛之情。
蘇軾的一生,充滿坎坷,但他始終保持著積極向上的心態,對生活充滿熱愛,正是這種熱愛,使得他的詩詞作品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成為了我國文學史上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