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號的成功軟著陸,不僅書寫了我國航天史的新篇章,更展現了我國在月球探測領域的卓越成就。這一壯舉凝聚了科研人員的智慧與汗水,是對“繞、落、回”三步探月計劃的完美收官。隨著科技的發展,我國將繼續在月球乃至更遠的宇宙深處探索,為人類的航天事業貢獻中國力量。讓我們共同期待,未來我國航天科技更加輝煌的成就!
隨著我國航天科技的飛速發展,嫦娥五號探測器即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這一壯舉不僅標志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即將完成,也引發了人們對“軟著陸”這一技術的極大興趣,究竟什么是月面軟著陸呢?
需要糾正一個誤區,許多人誤以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地月面軟著陸是首次嘗試,實則不然,早在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登上月面時,我國就已經實現了月面的軟著陸,嫦娥五號的軟著陸任務需要更為強大的技術支持,這無疑是對我國航天科技的一次全新挑戰。
根據我國航天科技發展計劃,嫦娥五號探測器預計在今年11月底前后發射升空,實現月球軟著陸及采樣返回,這一里程碑式的任務,意味著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最后一步即將畫上圓滿的句號。
2020年12月23日,北京時間23點13分左右,嫦娥五號探測器成功著陸在月球正面預選著陸區,成為我國第三個成功實施月面軟著陸的探測器,這一歷史性的時刻,見證了我國航天科技的輝煌成就。
在經歷了為期一周的地月轉移、近月制動、環月飛行之旅后,嫦娥五號探測器的著陸上升組合體于12月1日23時11分成功實施在月面預定區域的軟著陸,這一穩穩的著陸,看似輕盈輕松,卻凝聚了嫦娥五號探測器科研人員的“中國智慧”和不懈努力。
嫦娥五號后續任務中,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與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分離,軌道器攜帶返回器留軌運行,而著陸器則承載上升器,擇機實施月球正面預選區域的軟著陸,按計劃,嫦娥五號將開展月面自動采樣等后續工作,為我國月球探測事業再添新篇章。
月面軟著陸,顧名思義,是指航天器在月球表面實現平穩著陸的技術,相對于硬著陸,軟著陸具有以下特點:
1. 軟著陸是相對于硬著陸而言的,硬著陸是指飛行器在重力作用下不采取任何減速措施,直接撞擊月球表面,這種方式具有破壞性,一般用于一次性的飛行器,如月球探測衛星。
2. 在宇航和宇宙探索中,軟著陸是指宇宙飛船等在降落過程中,逐漸減低降落速度,使得航天器在接觸月球表面瞬時的垂直速度降低到很小,從而實現安全著陸的技術。
3. 軟著陸是指在航天器著陸時,通過減速和緩沖措施,使得著陸的過程更加平緩和柔和,從而減少著陸過程中的沖擊和振動,相對于硬著陸而言,軟著陸可以保護航天器和載荷的完整性,并有助于將航天器置于最佳工作狀態。
4. 在月球表面沒有空氣、無法使用降落傘的前提下,軟著陸需要通過減速裝置,使人造航天器減速安全地抵達月面,并平穩著陸。
5. 硬著陸是直接撞擊月球表面,而軟著陸則是利用緩沖裝置來減小撞擊力,如月球探測衛星在著陸過程中,會利用火箭推進來緩沖撞擊力。
地外行星軟著陸與月球軟著陸有所不同,月球并非地外行星,而是地球的唯一一個天然衛星,也是太陽系中的第五大衛星,地外行星指的是太陽系內軌道在地球外的行星,包括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國家航天局在2021年6月12日上午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情況,地外行星不包括月球,因為月球是地球的衛星,而非行星。
地外行星與地球相比,具有以下特點:
1. 地外行星一般指的是太陽系內軌道在地球外的行星,目前主要有5個,分別是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2. 地外行星不包括月球,月球是地球的衛星,而非行星。
3. 地外行星與地球相比,大氣層更薄,地面環境更為復雜,因此登陸器的設計和著陸方式也有所不同。
4. 地外行星的表面溫度、月塵等因素,都會對登陸器的設計和著陸方式產生影響。
月球背面軟著陸,是指航天器在月球背面實現平穩著陸的技術,這一概念具有以下含義:
1. 物理意義上的著陸:航天器經過專門減速裝置減速后,以一定的速度安全著陸的方式。
2. 引申意義的著陸:特指金融等領域采取安全措施,以達到金融領域安全穩定的目的。
3. 月球背面軟著陸是相對于月球正面軟著陸而言的,由于月球背面沒有地球觀測站的干擾,因此月球背面軟著陸具有更高的科學價值。
4. 嫦娥四號實現了月球背面軟著陸,這標志著我國在月球背面探測領域取得了重要突破。
5. 月球背面軟著陸需要克服諸多技術難題,如月球背面地形復雜、通信信號傳輸困難等。
6. 月球背面軟著陸的成功,有助于我國在月球背面開展科學探測,為人類探索宇宙提供更多重要數據。
嫦娥五號探測器的月面軟著陸任務,不僅是對我國航天科技的一次重大考驗,也是人類探索宇宙的重要里程碑,在未來的月球探測事業中,我國將繼續努力,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奧秘貢獻更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