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區,歷史悠久的宜昌明珠,風光旖旎,文化底蘊深厚。三國故事在此上演,如今依舊熠熠生輝。這里,山川壯麗,人杰地靈,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讓我們走進夷陵,探尋歷史的足跡,感受文化的魅力,領略自然的神奇。
夷陵區,一個歷史悠久、風光旖旎的地方,隸屬于我國湖北省宜昌市,它坐落在鄂西山區與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緊鄰壯麗的長江西陵峽兩岸,總面積達34399平方公里,下轄1個街道辦事處、9個鎮、2個鄉以及2個鄉級單位,小西塔街道辦事處是區人民 *** 的駐地,根據2017年底的數據,夷陵區的戶籍總數達到了521481戶,這里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
在《三國演義》這部膾炙人口的歷史小說中,夷陵、秭歸等地是故事的重要舞臺,這些地方在現實中又位于何處呢?
1、當關羽撤軍而回時,孫權已先到達江陵,派陸遜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秭歸(今湖北秭歸),切斷關羽入川退路,在回軍途中,關羽多次派人到江陵探問消息,每次,呂蒙都禮待來使,并讓使者周游城中。
2、公元222年正月,蜀漢吳班、陳式的水軍進入夷陵地區,屯兵長江兩岸,二月,劉備親率主力從秭歸進抵猇亭,建立了大本營,這時,蜀軍已深入吳境二三百公里,由于開始遭到吳軍的扼阻抵御,其東進的勢頭停頓了下來。
3、三國是繼東漢而出現的時代稱號,由于魏、蜀、吳三個國家鼎立而得名,三國始于公元220年魏國代漢,終于公元265年晉代魏,但史家往往以公元190年董卓挾漢獻帝離開洛陽為三國上限,以公元280年晉滅吳為三國下限。
夷陵、秭歸等地都位于我國湖北省宜昌市境內,見證了那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宜昌縣之所以改為夷陵區,源于我國國務院頒布的《關于同意湖北省撤銷宜昌縣設立宜昌市夷陵區并調整宜昌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復,夷陵區,隸屬于湖北省宜昌市,位于鄂西山區向江漢平原過渡地帶、長江西陵峽兩岸。
2001年,夷陵區撤縣設區,成為宜昌市五大市轄區之一,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古屬荊州,是巴蜀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年7月,因興建葛洲壩水利樞紐工程,縣城遷至小溪塔,2001年7月28日,撤縣建區,稱宜昌市夷陵區。
2017年12月12日,成立窯灣街道,至此,宜昌市轄5區5縣3市,夷陵區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歷史文化,成為宜昌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國時期的夷陵,位于現在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取自“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意思是長江沖過三峽的激流急湍,到了這里水流舒緩了,江面開闊了;險峻挺拔的巫山山脈到了這里山勢變緩,形成丘陵,宜昌正是處在這個位置。
三國時的夷陵在現在的湖北宜昌東南,吳后改西陵,晉又改夷陵,而秭歸則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歸縣,是三國時期的重要戰場之一。
夷洲,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在三國時期指的是現在的中國臺灣省,據三國東吳人氏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稱:夷洲在臨海郡東南兩千里,由此可以確知“夷洲”即今日臺灣。
230年,孫權派將軍衛溫等,率領一萬多名官兵,乘海船橫渡臺灣海峽,達到夷洲,吳國船隊夷洲,加強了內地和臺灣地區的聯系,夷洲已成為我國臺灣省的代名詞。
夷陵,古稱夷陵,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宜昌,古稱夷陵,位于湖北省西南部、長江上中游分界處,建制歷史逾兩千年。“宜昌”之名始于東晉,市的建制始于解放初,于1992年設立地級市。
夷陵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而得名,到了清朝時期,就取自“宜于昌盛”,然后就改為“宜昌”了,宜昌市已成為湖北省的重要城市之一,以其豐富的歷史文化、獨特的地理位置和美麗的自然風光吸引了無數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