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蕩不羈,這一成語的讀音為[fàng dàng bù jī]。“放蕩”指的是行為不受約束,而“不羈”則意味著不受拘束,整體而言,放蕩不羈形容的是一種個性奔放、不受常規約束的生活態度。
成語的出處可追溯至《晉書·王長文傳》,原文記載:“少以才學知名,而放蕩不羈,州府辟命皆不就。”這描繪了一位以才學聞名,卻因個性放縱、不受約束,不愿接受官府征召的人物形象。
放蕩不羈的含義可進一步細分為以下幾點:
放蕩不羈的近義詞有“玩世不恭”、“落拓不羈”等,而反義詞則有“循規蹈矩”、“規行矩步”等。
放蕩不羈這一成語在文學作品中的運用頗為廣泛,如明代凌濛初的《初刻拍案驚奇》中便有“平時與一班好朋友,只以詩酒娛心,或以山水縱目,放蕩不羈”的描述,生動地展現了主人公的生活態度。
放蕩不羈這一成語,既揭示了人物的個性特點,也反映了其獨特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