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讀者們,《曹劌論戰》一文不僅展現了古代漢語的精妙,更蘊含了豐富的修辭手法和獨特的句式結構。通過深入解析其特殊句式、字詞運用及一詞多義等,我們不僅能領略到文言文的魅力,更能從中汲取智慧。讓我們一起走進這篇經典,感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傳承。
在春秋時期的著名戰策《曹劌論戰》中,文言文的使用不僅展現了古代漢語的精妙,更蘊含了豐富的修辭手法和獨特的句式結構,以下是對其中幾種特殊句式的深入解析。
1、特殊句式:【判斷句】“夫戰,勇氣也。”這句話中,“也”字的使用,無疑加重了判斷的語氣,使得句子更具說服力,這種判斷句的句式,在文言文中十分常見,用以強調某種觀點或結論,譯文:作戰,靠的是勇氣。
【倒裝句】1、賓語前置:何以戰?“何”是介詞“以”的賓語,前置,這樣的倒裝句式在文言文中用來強調賓語,使得句子更加生動,譯文:憑什么去戰斗?
2、《曹劌論戰》見人教版九年級《語文》下冊,本文精講內容涉及實詞、虛詞、句式、詞類活用、文化常識、句子翻譯等考點。【原文】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
3、何以戰:應該是“以何戰”,是賓語前置的倒裝句;戰於長勺:也是倒裝句,狀語后置,應該是“於長勺戰。”;夫戰,勇氣也:典型的判斷句。
在《曹劌論戰》這篇文言文中,字詞的運用充滿了智慧和深度,以下是對其中一些特殊字詞、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的詳細解析。
一詞多義
其:“其鄉人曰”——他的,指曹劌
其:“公問其故”——其中的
詞類活用
福:“神弗福也”名詞用為動詞,譯為賜福。
鼓:“公將鼓之”名詞用為動詞,譯為擊鼓進軍。通假字
小惠未徧:通“遍”,普遍、遍及。
小惠未(徧):通“遍”,遍及。
一詞多義
故:原因,緣故 (公問其故)
(故逐之)
《曹劌論戰》中的特殊句式、特殊字詞、一詞多義、通假字、古今異義
你好!特殊句式:【判斷句】
夫戰,勇氣也。“也”,表判斷語氣,譯文:作戰,是靠勇氣的。
【倒裝句】賓語前置:何以戰?“何”是介詞“以”的賓語,前置。“再而衰,三而竭”這一成語,出自《曹劌論戰》,其含義深刻,耐人尋味,以下是這一成語背后的故事和其前因后果的詳細解析。
這句話的含義是: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枯竭了,出自于春秋末期左丘明的《左傳·莊公十年》中的《曹劌論戰》,原文:既克,公問其故,對曰:夫戰,勇氣也。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這句話出自《曹劌論戰》,它的意思是,第一次擊鼓能振作人的士氣,第二次擊鼓人的士氣就衰落了,第三次擊鼓人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沒有了士氣但我們的士氣正盛。
句中的“一”、“再”、“三”三個數詞都是序數詞兼量詞,意思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鼓”是名詞用作動詞,意思是擊鼓、敲鼓。
原文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句話來自于《左傳·莊公十年》中的《曹劌論戰》魯莊公十年,齊國攻魯國,魯莊公備戰,曹劌請見,說:要打仗,請允許我跟隨著去,莊公同他共車,魯齊的軍隊在長勺作戰。
《曹劌論戰》故克之的上一句是:彼竭我盈,原句是: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出自《曹劌論戰》,釋義:士兵第一次擊打戰鼓可以振作戰士們的士氣,士兵第二次擊打戰鼓戰士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士兵第三次擊打戰鼓戰士們的士氣就耗盡了。
《曹劌論戰》不僅是一篇戰略論著,更是一篇充滿智慧的經典文言文,以下是對原文及翻譯注釋的詳細解析。
1、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還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
2、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3、”曹劌說:“當權者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安身的東西,不敢獨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
4、曹劌請求進見,他的同鄉對他說:大官們自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其間呢?曹劌說:大官們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宮進見魯莊公。
5、曹劌認為莊公僅一己之誠信,還未施及百姓,而老百姓生活貧困,不能普遍供祀神,故“神弗福也”。“小信未孚”中的“孚”應該訓為“普遍”,全句可譯為:(莊公)一己的誠信,還不普遍,神是不會保佑的。
6、下面是由我為大家整理的“曹劌論戰原文及注釋翻譯”,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曹劌論戰原文
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