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梵文詞匯“namaste”可拆分為三個部分:致敬、鞠躬或頂禮。進一步解析為“na”和“ma”兩部分。“na”表示沒有或不是,而“ma”代表自我,特別指假我。致敬意味著我們首先得舍棄那個局限的、較低的小我,然后我們的致敬才能出于謙卑,釋放真摯的情感并帶來靈性層面的提升。
“ashte”代表“我(真我)”,而“te”則向你(靈性的展現)表達敬意。這是在靈性層面向另一個生命表達敬意,超越常規的問候和禮貌。當我們向瑜伽老師或學生致以namaste時,若內心狀態與這個詞的深層含義相吻合,那將是一次極其深刻的領悟和冥想。這個詞的作用在于,瞬間引發我們對自我、他人、萬物之源及其相互關系的靈性意義的理解。當我們真心唱出、念出或說出它時,我們會被提醒要用一種超越世俗和物質的態度去觀察他人和其他生命。
在瑜伽士的眼中,所有生命體都是來自神性的一束光芒和一顆火花,只是由于軀體上的差異,它們在物質層面有不同的外貌和行為表現。正如地球上的光和熱,雖然展現為不同的物理現象,但都是太陽能量的展現。當我們把任何能量與其起源聯系起來時,能量本身就不會成為一種騷擾或刺激。
當我們能看到所有生命的本質是靈性的時候,它們表面的、軀體層面的差異就不應該成為沖突的根源。《博伽梵歌》第五章第18詩節描述了這種態度。“潘度之子”的段落也表達了對于物質屬性中超然的態度,穩定沉著,在種種報應中泰然自若,保持中立和超然的態度,洞悉各種形態的活動,快樂與痛苦平等看待,對一切事物一視同仁,不再讓物質的二元性來干擾內在的專注。
如果把靈性的發展作為生命的優先事物和重點,就要學會看到事物的內核和本源,不讓表面的、單一的角度看待自己和其他生命的關系,或只是對外在的、他人的刺激作出盲目的條件反射。換句話說,要在更高的層面上建立生命的內在秩序,不再把生命價值的賭注壓在無常變幻的東西上。
當我們意識到所有人、所有生命都來自一個共同的靈性本源,并且在這個意義上向他人致敬,體驗到一種連接和融合時,便會體驗到真正的平和。在這個意義上,“Maste”這個詞匯代表了人們對別人的稱贊、肯定和尊重。它來自于西班牙語中的“maestro”,意為“老師”或“大師”。在英語中,它被用于尊稱某人在某個領域或行業內擁有極高的技藝和經驗。
對于“dungeon master”(地下城城主)而言,他們可以使用特殊的命令來操縱世界、建立項目等。而“master”則代表了控制、精通、掌握的意思。這個詞匯不僅僅是一個形容詞,更是一種贊美和青睞的表達,代表了某人的卓越技藝、智慧和領導能力。在工作場所、學校和社交活動中,使用這個詞可以幫助建立起積極的氛圍,鼓勵彼此尊重、合作和共同成長。